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: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引擎
元描述: 本文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,探讨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,打造整体性、一体化、互联互通的合作治理体系,形成多功能、宽领域、重点突出的融合发展机制,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。
引言:
中国式现代化,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,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,形成强大合力。其中,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,地位尤为突出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”,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,吹响了号角。
在新形势下,如何破除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和壁垒,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,成为重要课题。本文将深入探讨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,打造整体性、一体化、互联互通的合作治理体系,形成多功能、宽领域、重点突出的融合发展机制,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。
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
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。 东部、西部、南部、北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明显,这并非偶然,而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的结果。 我们要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思维,从整体空间布局、区域增长极、岸线走向格局等多维度入手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。
1. 四大板块协同发展,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格局
西部、东北、中部、东部四大板块,在产业结构、自然禀赋、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,应当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发挥各自优势,形成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的新格局。
- 西部地区: 立足资源优势,发展特色产业,打造生态屏障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实现绿色发展。
- 东北地区: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,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、现代农业,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。
- 中部地区: 依托区位优势、资源优势,发展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,打造现代产业体系,成为连接东部和西部的桥梁纽带。
- 东部地区: 发挥科技、人才、资金优势,引领高质量发展,带动其他地区发展,形成梯度发展格局。
2. 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,打造世界级城市群
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湾三大城市群,在科技创新、制造业、国际金融等方面各有所长,发展定位不同,辐射带动作用突出。
- 京津冀: 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,建设现代化都市圈,引领高质量发展。
- 长三角: 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,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,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。
- 粤港湾: 建设国际化大湾区,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,成为世界级开放型经济体系。
3. 两大经济带优势互补,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
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,具有横贯东西、承接南北、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,应当更好地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,用好两种资源,探索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。
- 长江经济带: 加强生态保护,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,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高质量发展。
- 黄河流域: 推动生态治理,发展生态产业,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。
打造整体性、一体化、互联互通的合作治理体系
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,需要地区间的府际合作和部门间的跨界合作,各行动主体需要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的割裂思维,打造整体性、一体化的区域治理体系。
1. 持续优化府际合作方式,理顺机构编制和条块关系
要进一步扫清体制机制障碍,以生态治理、交通一体化、产业链整合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为抓手,强化自上而下的驱动力和地方政府间的吸引力,加强战略实施中运行机制、政策工具和重大项目的对接整合。
2. 发挥市场机制和协商机制的重要作用,促进各类要素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
加强碳市场、数据市场、人力资源市场等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,通过资源交换激发合作的内生动力。
3. 强化区域协商共治的水平和能力,不断创新协商机制
以联勤联动、联席会议、交流互访、府际协议等方式促进府际交流,构建基于信任互惠的合作网络,坚持省际共商、生态共治、全域共建、发展共享,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、政策统一性、规则一致性、执行协同性。
形成多功能、宽领域、重点突出的融合发展机制
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区域重大战略、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,聚焦多重功能的实现,秉持系统思维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,开展体制机制创新。
1. 促进高质量发展,发挥比较优势,实现产业链融通互补,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
完善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,深化政务服务合作,优化营商环境。
2.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,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,促进利益共同体建设,缩小教育、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差距
3. 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,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、局部和全局、城市和乡村、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关系,地区之间共同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,协同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
重点突破,以点带面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**
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,应当树立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,既要通盘考虑又要抓住主要矛盾。
- 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抓手,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: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,肩负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使命,其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- 发挥长三角等区域“开路先锋”的重要作用: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,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,其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。
- 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聚合功能: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,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,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。
- 推动东西部对口支援制度走深走实: 东西部对口支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,要不断创新对口支援方式,提升对口支援成效。
- 以主体功能区推进国土空间高效利用: 要合理划分区域功能,引导产业合理布局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,推动国土空间高效利用。
常见问题解答
1.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?
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中国式现代化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 推动高质量发展: 通过区域协同发展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生产效率,促进产业链融通互补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- 促进共同富裕: 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促进居民收入增长,实现共同富裕。
- 增强国家竞争力: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,增强国家整体实力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2. 如何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?
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,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-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: 打破部门壁垒,理顺条块关系,优化府际合作机制,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
- 加强政策协同: 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,协调财政投入,促进区域联动发展。
- 促进要素流动: 打破区域间要素流动壁垒,促进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,促进区域共同发展。
3.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?
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,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- 加强生态保护: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,实施生态修复工程,推动生态环境改善。
- 发展绿色产业: 发展循环经济、生态农业、绿色制造等绿色产业,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。
-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: 推广低碳技术,发展清洁能源,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。
4.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?
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,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。
-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: 推动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
- 发展乡村产业: 发展特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产业,促进乡村产业振兴。
-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: 加强乡村基层治理,提升乡村治理能力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。
5.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与对外开放战略相结合?
区域协调发展要与对外开放战略相结合,推动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。
- 打造开放平台: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、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,推动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。
- 深化国际合作: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,推动区域合作共赢发展。
- 优化营商环境: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,吸引外资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6.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区域间竞争?
区域协调发展要避免过度竞争,注重合作共赢,实现区域间良性互动。
- 加强沟通协商: 加强区域间沟通协商,化解矛盾,增进合作。
- 发挥比较优势: 发挥各自优势,错位发展,实现区域间良性竞争与合作。
- 构建共同利益: 打造区域合作共赢机制,实现共同发展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
结论
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,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、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更高站位、更大力度打破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和壁垒,促进体制机制的更新优化,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作者单位: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